所在位置 : 首页 > 手游攻略 > 详情

汉家江湖挂机营地事件-有谁能帮我找到公常考的实词和成

文章来源:编辑铺作者:不朽钢手游网发布时间:2024-07-08 06:59:38

有谁能帮我找到公常考的实词和成

120个文言实词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失街亭》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8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9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5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
6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史记•伯夷列传》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6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7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孙子•谋攻》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史记•货殖列传》
6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训俭示康》
7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 《赤壁之战》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7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 《齐桓晋文之事》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曹刿论战》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四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冒着) 《登泰山记》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登上)《涉江》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肴之战》
7超乘者三百乘(辆)《肴之战》
8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凭借,依仗)《宋书•宗悫传》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如果)《隆中对》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赤壁之战》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口实)《左传》
12狱辞无谋、故者。(诉讼的供词)《狱中杂记》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a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uó推测,估计)
3 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论积贮疏》
12度义而后动(duó考虑)
1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荆轲刺秦王》
1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谏太宗十思疏》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1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先生又见客,是以王辞不复,何为无以应哉?(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数巨万。(亏欠,拖受,责通“债”)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 ,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2固请,召有司案图/少年固强之(坚持,坚决)
3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原来)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7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9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⑧副词,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回看,环视,回头)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顾惜,顾念) 《赤壁之战》
5三岁贯(伺候)汝(你),莫我肯顾。《硕鼠》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表轻微转折)
7顾玩:仔细端详
8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10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11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1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荆轲刺秦王》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经过,通过)
2彼所将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以其境过清(过分,过于)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6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7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8一日,大母过余曰(到,到来)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
3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状语)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办)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
8何蓑何笠(hè背、扛)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
2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4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 《孔雀东南飞》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忧虑。担心)
2茜有眼患(病)
3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祸患)
4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
5愈膏肓之患难(疾病)
6时有患疟疾者(生病)
7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
8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
9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1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伶官传序》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相当"有的---,有的---)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4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5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疾首:头痛)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速、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猛烈)
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2烧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达)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5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说备使抚表众(和,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于难(遭受)
11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已(表他转,至于)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近,接近)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即使)
7闻鸡鸣。即起盥栉(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侯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假令:假如)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假如) 《报任安书》
8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假借:宽容原谅)《荆轲刺秦王》

1凡天地之间(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
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都是得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
10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1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
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
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5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解,见识)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解开,使分开)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
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
7天下土崩瓦解(、涣散)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消散、离散)
10胡虏益解(通“懈”,松解,懈怠)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诗歌鉴赏答案

【原文】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

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理解】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鉴赏】

①因伤春惜春而愁。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刘备兵败东吴路线

解析夷陵之战刘备败退路线

陆逊的破敌之法,就是“关门打狗”。南津关这个峡口节点是双向的,即可阻止蜀军进攻,也可防碍蜀军回撤。由于江水流向的问题,蜀军回撤的难度要远高于进攻。这一担心,随刘备一起行动的黄权,在出兵前已经向刘备提出来了。黄权是刘备入蜀之后最大的收获,不仅有将才而且对刘备够忠心。黄权的意思是吴军不好打,我方的水军是顺流而下,进易退难,希望自己领军驻于猇亭前线,主公领军殿后。


刘备并非不理解黄权的好意,二人相知,即为君臣亦为知己。不过刘备一生戎马,却不是演义中忠厚长者的形象。如果去除掉以德服人的人设,本质和曹操并不二致,所以没有听黄权的,还是亲自领军进驻前线。进驻猇亭后,刘备加封黄权为镇北将军,总督江北大营。自己则驻军于江南,以公安籍将领冯习统军。已经为蜀军所有的夷陵城是在长江之北,阻挡蜀军前进夷道城是在长江之南,刘备这样分配任务是把主攻任务交给了自己。

黄权在总督江北诸军的主要任务是“防魏师”。当日孟达翻越巫山北取东三郡,现在东三郡又被曹魏拿了回去,且与东吴结盟,刘备很担心曹魏会乘机南下三峡给自己捅上一刀。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沿线各要点都部署营地的重要原因。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猇亭区包括历史地图上的猇亭,都定位于长江北岸。从刘备和黄权的分工来说,驻于猇亭的实际上是黄权。

退至夷道的陆逊,虽然成功的把刘备和蜀军主力引出三峡,但却还要等待时机。在陆逊看来,蜀军连夺巫县、秭归、夷陵气势正盛,又有上水优势,现在决战并没有把握一战取胜。如果不能一举把峡口给封了,围歼蜀军的有生力量,过早行动便是打草惊蛇。让刘备知道自己的战略意图,不管是发起总攻还是再退回去,都对自己是不利的。这就需要陆逊顶住各方压力,忍辱负重了。

忍辱负重第一要做的就是高挂免战牌,不跟刘备正面交锋。陆逊战略性从夷陵后撤后,以夷道城为基点扎下营寨与蜀军对抗,同时用水军封堵夷道以东的江面(但也不进攻)。刘备兵出秭归之后,推进到夷道城下的先锋部队试图一鼓作气拿下夷道。在城内镇守的是孙恒。蜀军此刻气势正盛,被包围的孙恒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派人向外围扎营的陆逊救援。孙恒是孙权的族侄,是宗室二代将领中的佼佼者。吴军诸将怕他出事,纷纷请求出兵救援。陆逊却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说夷道城足够坚固,孙桓也很得部众拥戴,没什么值得担心的。待我的计划实施,就算不去救,孙桓之围自然就解了。

陆逊不派军出营施救夷道,是不想给蜀军任何野战的机会。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只要吴军坚守不出,刘备作为进攻方,要消耗的兵力和资源就得数倍于吴军,以逸待劳的就是吴军。当然,这同样存在一个可能,那就是万一夷道城真的被攻破怎么办?真的被攻破陆逊也不会改变计划,陆逊是在夷道城以东沿江布设营寨的。刘备想沿江推进连营,还得一个个拔。


刘备有上水优势,由蜀地向前线运送军粮是很方便的。这使得刘备本身并不害怕持久战,否则也不会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然而对于客军来说,时间拖得太久却不是好事,最起码士气会被消磨掉。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话,气势则可延续。

见吴军退到夷道一线之后就即不后退也不出战,刘备这边很是麻头。从章武二年二月兵出秭归,到当年闰六月最后决战,双方在夷陵-猇亭前线一共相持了半年时间。如果章武元年七月,从成都起兵算起,战事整整延续了一年时间。刘备不怕久战,但一定要“战”。当日在定军山,刘备看死曹他更想速战。曹军这边进攻一停,他就让刘封下山去挑战。曹操这边仰攻十分费力,蜀军居高临下的看着曹军徒劳的消耗,士气一直非常高涨。这次刘备同样是占据沿途各制高点,想等着吴军来攻。没想刘备以为自己很能忍,很能忍辱负重;陆逊却比他还能忍,还能忍辱负重,半年时间里就是不出战。

陆逊不出战,刘备就引他出战。夷陵-猇亭一线虽然河谷平原渐宽,但刘备从防御的角度并没有让各营寨扎于平原之上,而是依山而建。为了诱陆逊出战,刘备特别派吴班带数千人到平原区去扎营,然后自己亲自领军八千,设伏于身后的山谷中,到时候吴班稍做抵抗退入伏击圈即可。当日博望坡一战,刘备就是如此设伏大败夏侯惇的。可惜吴军诸将虽纷纷请战,陆逊却已经打定主意就是不出战。而且陆逊已经看出刘备平地扎营必有蹊跷。待刘备无奈撤走吴班和伏兵后前去探查,果然不出所料。

对手拒不出战,刘备也攻不破夷道城和陆逊大营,现在问题来了:刘备既然已经分兵屯于长江南北,那为什么不能让黄权或者干脆自己领军由陆路直取江陵,而是一定要在江南与吴军纠缠呢?当日曹仁不就是派军由江陵沿陆路,前往围攻甘宁刚夺下的夷陵城的嘛。

问题在于如果没有水路的配合,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后来周瑜能解夷陵之围,并回头水陆并进,回军围攻江陵城,是因为他完全控制了长江水道。蜀军要是不沿江突破,直接由江北包抄江陵的话,单是给养一条就没办法保障。

此外在水军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刘备对完全拿回失地缺乏信心,他的意图是拿下自己最有基础的江南地区,然后再北图江陵及南郡。如果一定要先拿江陵,在吴、魏控制襄阳、江夏及江南诸郡,且又结盟的情况下,蜀汉在荆州实际是陷入三面受敌的境地,比当日拿下江陵发现自己被曹操、刘备两面包夹的周瑜处境还尴尬(当时江夏好歹还是东吴的)。


基于这一战略思维,刘备第一阶段必须拿下宜都、武陵两郡,然后再考虑与东吴是战是和。之前志大才疏的樊胄,鼓动五溪蛮一起反吴的计划虽然遭遇失败,却也给刘备提了个醒,自己在武陵还是很有基础的。刘备进驻猇亭前线后,派出了马谡的哥哥马良,秘密前往武陵山区招以金帛、爵位招抚五溪蛮夷诸部。马良、马谡兄弟五人,本是襄阳人氏。马良是其中最有才华的,与诸葛亮关系很好,刘备在得荆南之后为荆州从事,后来一并入蜀。在马良的招抚之下,武夷诸蛮皆愿意重新归附刘备。

这里要说下马良是怎么前往武夷山区的。刚才说了,夷道城位于清江汇入长江的江口,清江古名夷水,夷道、夷陵之名都是从这里来的。水系上看,东西向的清江属于长江右岸直流,位于长江之南。要是湖南、湖北两省是以长江为界的话,那么清江水系就应该归属湖南了,当时的话则应该归属武陵郡。不过无论两汉三国还是现在,清江水系都没有成为荆南和湖南的一部分。从三峡到洞庭湖的这段长江又被单独称为“荆江”,基于江汉平原的地缘政优势,一直以来包括清江、油江等荆江右岸支流,大都与荆江之北被划为江北的属地。

清江河谷的中心城邑为原属南郡,后属宜都郡的“佷山”。佷山现在的名称是“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史书所说的五溪蛮或者武陵蛮,与巴人系出一族,演化到今天即变身成为了土家族。尽管清江河口之南的夷道城,刘备拿不下来,但已经能够溯清江河谷而上拿下佷山。佷山和清江流域虽然在行政上不属于武陵郡,地理上却是武陵山区的一部分。世居于佷山的部族,亦属于五溪蛮的范畴。马良只要能至佷山招抚当地部族,自然会有人领路,带着他的使团成员分赴武陵山区各部招抚。


在最后的决战中,蜀军阵营中的战死者名录中有一个胡王沙摩柯。考虑到路途远近问题,那些分布于武陵郡的五溪蛮更多是接受刘备的招抚,以及欢迎刘备领军南下武陵。这位死在前线的胡王,如果不是刘备从蜀地带至前线的其他边疆部族首领,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生活在佷山和清江河谷地区的五溪蛮了。

不管沙摩柯是什么身份,刘备已经控制清江河谷,打通了与武陵山区的陆地交通线都是可以肯定的。然而这些都只能是辅线,蜀军只有拿下夷道城,把吴军逼退到江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目标。到时候东吴若要和谈,那就是交还公安城及武陵、零陵两郡了。只是刘备在拿下夷道之后,下一步会怎么做,后人都只能是推论。因为等不到他做这一步,陆逊就开始了大。

陆逊在是章武二年六月发起的,此时双方已经在猇亭和夷道前线相持了5个月。一切都如陆逊所预料的那样,进攻无法,天气又渐渐炎热,蜀军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反观吴军这边,由于一直不让出战,上上下下都憋着一口气。为了试探蜀军的虚实,陆逊在决战之前先尝试攻击了一个蜀军营寨。虽然这次攻击行动遭遇了失败,并被诸将质疑是让士兵白白去送死,但陆逊的目的却是近距离观察蜀军的城寨特点,并由此找到了攻破蜀军营寨之法。

按照陆逊早已成竹在胸的计划,的关键是要利用水军,出其不意封堵西陵峡口,截断夷陵、猇亭蜀军的退路。执行这一任务的是朱然和韩当,朱然是荆州主将,韩当则是吴军诸将中资历是最老的。韩当在“江表十二虎臣”中排名仅次于程普、黄盖,三人都是跟着孙坚出道的。由于出身非常卑微(最初仅是军中奴隶),韩当打起仗来非常卖命。

二将截断刘备后路的地点叫作“涿乡”,位于现在的宜昌之西、峡口之南。刘备是涿郡人,在涿乡被人断了后路,实在是有点天意。除此之外,东吴的优势水军还封堵了整个江面,切断蜀军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的联系。以潘璋为先锋猛攻冯习所统领的江南大营。至于驻于江北的黄权并不在主攻范围内。在陆逊看来,只要封堵住峡口,拿下身处江南大营的刘备,已成孤军的黄权自然会归降。

如果仅仅江面为东吴水军封锁,刘备还不至于败得那么快。蜀军的营寨都不是建在沿岸平原地带,而是依山而建。刘备在汉中之战已经验证过这种依山结寨,在防御上的地利优势。其实刘备一开始,就是希望引诱吴军来攻山寨的,无奈陆逊不上当。决战前陆逊试探性攻击的失败,更是验证了山寨的坚固性。要知道刘备从鱼复到猇亭总共布设了四十多座山寨,储备了足够坚守一段时间的物资,吴军一时半会是拔不完的。

然而在那次试探性攻击后,陆逊就已经想到了破敌之法。营寨结于山林之中固然利于防御,却不利于防火。决战之前,陆逊让每名士卒都随身随带一把茅草,并为每名将领分配了对应攻击的营寨,利用船只快速送到战场同时发动进攻,使得各营蜀军无法相互救援。每至蜀军营寨前,吴军便点燃茅草掷向营寨,火势一成,诸将再领军冲杀。很快便把蜀军夹江而设的营寨一一击破。刘备没有想到的是,他让水军结寨于夷陵,远离东吴水军,避免重蹈曹操覆辙,没想到自己的陆军山寨却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刘备中军大营身后的山名叫“马鞍山”,见吴军火烧大营,刘备登上山顶,以近卫亲军环绕布阵。陆逊则亲自督各军加紧进攻,无奈之下,刘备只能乘夜逃走。整个战场蜀军被杀的尸横遍野,战死者数以万计,拥塞河道。冯习、张南及胡王沙摩柯被斩,杜路、刘宁等蜀将,在无路可降的情况下投降吴军。

尽管处境让人绝望,但比起樊城之下庞德、于禁来说,刘备当下的处境还不算绝境。虽然整体被吴军断了归路,身为一国之君的刘备,在部下的拼死保护之下,还是能够有船只接应,并杀开一条血路冲入三峡的,而那些溃散的蜀军,除了战死和投降之外,亦有部分遁入山林,觅得小路退入蜀地。

为保护刘备后撤,蜀军将领,义阳(湖北枣阳)人傅肜领军拼死断后,全军尽皆战死。与之对阵的吴将要求他投降,傅肜大骂——“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傅肜也好,之前兵败自裁的习珍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以身为汉家之将为荣,宁死不愿降敌。虽然曹丕觉得,曹操已经用三十年时间耗尽了汉家的最后一点遗产,却不知西南之地还有那么多忠于汉室之士。

依靠傅肜的掩护及残存的水军,刘备退到了秭归,以之为基地收拢逃散的蜀军。然而正应了黄权的担忧,顺江而下进易退难,紧随其后的吴军很快控制了封锁了秭归的江面。领军前来追赶的,正是之前在巫县、秭归被蜀军先锋击败的李异、刘阿。现在的秭归县城因为三峡水库蓄水的原因,搬迁到了三峡南岸,当年的秭归县城却是在北岸,东距新县城约40公里。李异、刘阿把刘备堵在秭归时,则依南岸山地(南山)驻军。

大败之后的蜀汉水军肯定是没有办法与东吴水军对决的。刘备若是一定要再顺水路逃回鱼复,很可能会被对手在江面围歼。有鉴于此,刘备选择了丢弃船只、放弃秭归城,领残军乘夜色掩护由陆路返回鱼复。尽管整个三峡沿线交通主要依托的是水路,但沿岸诸城之间还是有山间陆道相通,并且布设有驿站。

比如当时的“巫县”虽然对应现在的“巫山县”,但具体的城址却不是在现在的长江北岸、大宁河口的巫山县城,还要沿大宁河上溯个五六公里。而巫县县城,就是这条驿道的重要节点。巫山内部山地的走势为东西向,这也为山间驿道的打通奠定了基础。由于鱼复所据守的三峡西口被称之为“夔门”,这条经巫县通往鱼复的陆地通道在史书中被称之为“夔道”。如今三峡之北的巫山谷地中,铺设有与长江平行走向的G42高速,虽然未必就是刘备当年西逃的夔道原路,大体还是可以做参考的。

鱼复则与秭归一样位于长江之北,与秭归的路地交通距离约在150公里。夔道虽然走起来肯定没水路快,但胜在不用受到东吴水军的威胁。天明之后,见刘备从陆路西逃,李异、刘阿等将也只能望山兴叹,毕竟东吴的优势是在水面,山地那是蜀军的舒适空间。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在夷陵之战中打得最为辛苦的孙桓此刻也到了秭归前线。急于立功的孙桓带着人就追了上去。

准确的说,孙桓不是去追击而是去截击。如果孙桓在秭归弃船登岸,是追不上先行一步,且熟悉地形的蜀军的,但吴军已经控制了三峡水道,水路比陆路要快,孙桓选择了先溯江而上超过刘备,然后再登陆北上夔道截击刘备。具体来说,应该是在巫县这个位置上截击刘备。刘备万万没有想到,吴军之中居然有人敢跑到山里面阻击他,差一点就折在了孙桓手上。

关键时候,是驻于夔道中的驿卒帮刘备解了围。他们把驿站中储备的铠甲,一担担的挑出来,然后点燃。两汉三国时期的铠甲大多数是皮甲(皮甲的占比超过铁甲一倍),一般为牛皮制作。牛皮燃烧后会升起大量白烟,依靠这些白烟的掩护,刘备得以带领少量亲随逃到了白帝城。

之前说过,刘备去建业会见孙权,迎娶孙夫人的时候,曾经见过时年十二岁的孙桓。刘备怎么也没有想到,12年后这个当年的孩子,差点让自己命丧当场。气得刘备忿恨的叹息道“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算起来黄巾之乱伊始时,孙桓都还没有出世,陆逊也还在吃奶。如今与刘备同时代的英雄豪杰都已逐渐凋零,不服老是不行了。

当年八月,刘备退到鱼复。此时原本驻军于江州以为后援的赵云,已经领军到了鱼复。刘备又紧急要求蜀汉诸县征兵送往白帝城,加上从前线夺路逃回鱼复的蜀军,鱼复的蜀军总兵力达到了两万。见此情景,李异、刘阿则不再追赶,只是顺势拿回当日他们丢掉的巫县就没有再追了。现下刘备已经完全放弃了荆州,巫县这个三峡之中的据点再去强留也没有意义。

退入鱼复的刘备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取永保安宁之意,把鱼复县更名为“永安”。二是入驻白帝城。白帝城地处夔门之西,建于突出江心的白帝山上。两汉相接之际,曾有蜀郡太守公孙逊自称“白帝”在此筑城割据蜀地,故有此名(后为刘秀派军攻灭)。刘备入驻白帝城之后,城中的主建筑便成了他的行宫。又因鱼复更名为永安,遂有“永安宫”之名。

永安县对应的是现在的重庆市奉节县。因此不管是鱼复、白帝城、永安宫、奉节,指的都是一个点。如果以关名来说,这个位于三峡瞿塘峡西口的节点,还会被称之为“瞿塘关”或者“江关”。不管叫什么名字,所依托的都是三峡中最险要的夔门。如果想欣赏三峡蓄水之前的“夔门天下雄”景观倒也不难,找一张 10元(第五套),看看背面图案就可以了。看过之后你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有大船傍身的东吴水军不敢乘胜追至白帝城。


刘备以天子之尊,自己据守于白帝城,对安定蜀地民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反过来,对东吴也是一种威慑。刘备得以退入白帝城,被吴军隔绝在江北的黄权却被断绝了归路。黄权又决不肯投降吴军,无奈之下的黄权最终选择了率部北上降魏。当日张飞取巴西、刘备取汉中,幕后都是黄权在策划,这点曹丕应该也是听说了的。曹丕见到黄权后问对方,是不是想仿效当年叛离项羽,投奔刘邦的陈平、韩信。黄权则照实说“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

曹丕即赏识黄权有陈平、韩信之才,又感于他的忠义与坦承。后来黄权在魏国仕途很顺,官至车骑将军,还得到了“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至于他留在成都的家人,有人告诉他已被刘备诛杀,黄权相信刘备和诸葛亮断不会这样做。事实的确如此,的确有人建议刘备这样做,刘备只说 “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蜀汉灭亡之时,黄权的儿子黄崇,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同战死绵竹,为他们忠于的国家殉节。

黄权降魏后,原本与东吴结盟的曹丕出乎意料的伐吴。个中原因很复杂,但黄权的意见应该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实际上,陆逊对曹魏会乘势南征东吴后方是有心理准备的。这与他和吕蒙当日乘关羽北伐,袭取江陵的思路是一样的。正因为如此,在刘备后败夷陵,徐盛、潘璋、宋谦等将纷纷上书孙权,要求伐蜀的情况下,陆逊表示了反对,只是派了熟悉三峡情况的李异、刘阿等将前去收复巫县和秭归。

不管曹丕伐吴,黄权有没有起一定作用,东吴这边又有没有准备,对刘备来说都是一个机会。刘备本来还在感叹自己败于陆逊是天意,听说魏军犯吴,内心又有点骚动,写了封信给陆逊。信的意思是说,听说贼兵(魏军)已经打到江陵了,我也准备再次东征,将军还行不行?陆逊则淡然回答:恐怕你新败于前,旧伤未愈没时间兴兵吧。这时应该和我们通好才对,如果不听劝一定要来,这次肯定让你们一个都逃不掉。

刘备写这封信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要东征,真要打也不会写信,更何况现下是的确打不动了。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为了让牵扯东吴的兵力,好让东吴在对魏战场上顾此失彼,无法尽全力。既然我现在报不了仇,那么就让曹丕帮我好好教训你。

魏吴之间的这场仗要怎么打,后面自有解读,只是这一结果已经与刘备本人无关了。入驻永安宫后没多久,刘备便病重不起。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年三月),身在成都的诸葛亮被召入永安宫。刘备将刘禅和自己的基业交给了这位为蜀汉鞠躬尽瘁的丞相。两个月后(公元223年6月10日),布衣起家的一代英豪刘备在白帝城辞世。魏国君臣听闻弹冠相庆,洛阳城中只有黄权黯然神伤。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前半句是后世对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于北京之举的形容,后半句是对崇祯致死不愿退出北京城的感叹。一千多年前,刘备在白帝城所发生的一切,却是提早印证了这句话。刘备是初代诸侯中最后一个离世的,他的退场,也让三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至于蜀汉,则迎来了诸葛亮时代。

大家读《三国演义》,觉得哪段描述的最精彩

三国演义写战争的场面很多,通过对两军作战的描写叙述,突出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主人公的英勇无敌。

作者对文章的驾驭娴熟自然,想象丰富而充满张力;有的篇章写的气壮山河,有的段落写的惊心动魄,我认为写的最好的一段是长坂坡赵云单骑救主。

在长坂坡之战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烘托出战争双方的强弱对比;刘备兵少将寡,缺衣少食,百姓流离失所,又没有根据地,被曹军一路追着逃命。

而曹操一方则是兵精粮足,士气旺盛,他指挥部队一路势如破竹,把刘备像赶鸭子一样赶着跑,刘备的妻儿也是跑丢在曹军阵地。

作者写这么多都是为了给赵云出场做铺垫,在如此悬殊的力量角逐中,赵云怀抱阿斗在曹军百万军中纵横驰骋,如无人之境。

他一路左冲右突,血染征袍,砍杀曹营名将五十多名,通过这段战场中的细腻描写,一名英勇无敌的少年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

所以我认为这段描写最为惊险和生动,可见罗贯中在赵云身上还是下了功夫的。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交流

复制本文链接 手游攻略文章为不朽钢手游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